穆穆歌敬止

出自:明代·黄仲昭《怀古》

拼音:[mù][mù][gē][jìng][zhǐ]

平仄:仄仄平仄仄

吾闻庖羲氏,爰始开鸿荒。
庖羲既已往,乃复生神农。
厥后有轩辕,继统为三皇。
鼎湖龙去后,尧德益辉煌。
有虞受其禅,恭已垂衣裳。
禹承精一传,克绍唐虞芳。
猗欤叹日跻,复见商成汤。
穆穆歌敬止,亦有周文王。
嗣武建皇极,周德日以昌。
圣神相继作,治道弥昭彰。
所以八荒内,淳风浩无疆。
唐虞既辽邈,三代亦荒凉。
诸侯纷僣窃,列国互争强。
危舌利如戟,巧言媚如簧。
孔孟思济时,辙迹周四方。
徘徊无所遇,怀宝徒悲伤。
陵夷至嬴氏,不啻豺与狼。
治道已荡然,淳风亦沦亡。
芒砀龙一奋,仗剑扶颓纲。
所悲杂霸术,垂统未甚良。
累叶称善治,不过臻小康。
东京既失御,群雄起陆梁。
伏龙徒奋迅,凤雏空翱翔。
天意挽不回,炎精竟无光。
六朝迭兴废,四海日扰攘。
忽生龙凤姿,唐祚开晋阳。
奈何同气亲,战血流宫墙。
牝晨秽宸极,麀聚渎天常。
治道杂王霸,奕叶多昏狂。
比之炎汉时,已不相颉颃。
回首视唐虞,深渊与穹苍。
有唐既迄运,刘石遂披猖。
中原数千里,幻作征战场。
皇天命贤主,挥戈扫欃枪。
陈桥属猪人,遂著龙袍黄。
立国尚忠厚,颇胜汉与唐。
惜哉三百载,教化未汪洋。
遂令三代前,淳风竟茫茫。
端居茅檐下,感此心傍徨。
仰天动长吟,浮云自悠扬。

查看原文

注释

【穆穆】仪容、言语美好;行止端庄恭敬:天子穆穆|穆穆皇皇。【穆穆】仪容、言语美好;行止端庄恭敬:天子穆穆|穆穆皇皇。
【穆歌】相传穆天子所作的歌。
【敬止】敬仰。止,语词。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穆】

穆【午集下】【禾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11画

〔古文〕音目。《說文》禾也。

《廣韻》美也。《詩·大雅》穆穆文王。《爾雅·釋詁》穆穆,美也。《疏》語言容止之美盛。

《釋訓》穆穆,敬也。《註》容儀敬謹也。

多也。《禮·曲禮》天子穆穆。《疏》穆穆,威議多貌。

《廣韻》和也。《詩·大雅》穆如淸風。《箋》和也。

《廣韻》厚也,淸也。

悅也。《管子·君臣篇》穆君之色。

昭穆,廟序也。一世昭,二世穆。《禮·祭義》祭之日,君牽牲,穆答君。《註》穆,子姓也。《疏》父昭,子穆。姓,生也。是昭穆所生謂子孫。

《諡法》布德執義,中情見貌曰穆。

姓。漢有穆生。

與睦同。《趙岐·孟子註》君臣集穆。

通作繆。《禮·大傳》序以昭繆。《註》與穆同。

《前漢·東方朔傳》於是吳王穆然。《註》張晏曰:穆音默。師古曰:穆然,靜思貌。

叶莫筆切。《苟子賦論篇》湣湣淑淑,皇皇穆穆。周流四海,曾不崇日。

【歌】

歌【辰集下】【欠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10画

〔古文〕可哥《唐韻》古俄切《集韻》《韻會》《正韻》居何切,音柯。《說文》詠也。《徐曰》長引其聲以詠也。《釋名》人聲曰歌。歌者,柯也。以聲吟詠上下,如草木有柯葉也。《揚子·方言》兗冀言歌,聲如柯。《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正義曰》直言不足以申意,故令歌詠其詩之義以長其言。《禮·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又》歌之爲言也,長言之也。言之不足,故長言之。

曲合樂也。《詩·魏風》我歌且謠。《傳》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謠。《疏》正義曰:謠旣徒歌,則歌不徒矣,故曰曲合樂曰歌。歌謠對文如此,散則歌爲總名,未必合樂也。

《韓詩·章句》有章曲曰歌,無曰謠。

《古樂府註》齊歌曰謳,吳歌曰歈,楚歌曰豔。奏樂曰登歌,曰升歌。

鐘名。《左傳·襄十一年》鄭人賂晉侯歌鐘二肆,晉侯以樂之半賜魏絳。

山名。《廣輿記》歌山,在廣西平樂府富川縣。

朝歌,地名,紂所都也。漢爲縣,屬河內郡。見《前漢·地理志》。

叶古賀切,音過。《左貴·晉元后誄》內敷隂敎,外毗陽化。綢繆庶政,密勿夙夜。恩從風翔,澤隨雨播。中外禔福,遐邇詠歌。說見《顏氏·刊謬正俗》。

叶居之切,音姬。《屈原·遠遊》張樂咸池奏承雲兮,二女御九韶,歌,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

叶斤於切,音居。《柳宗元·饒娥。

【敬】

敬【卯集下】【攴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9画

〔古文〕居慶切,音竟。《說文》肅也。《釋名》敬,警也。恆自肅警也。《玉篇》恭也,愼也。《易·坤卦》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書·洪範》敬用五事。《周禮·天官·小宰》三日廉敬。《註》敬,不解於位也。《禮·曲禮》毋不敬。《註》禮主於敬。《左傳·僖三十三年》敬德之聚也。《論語》修己以敬。

《後漢·周燮傳》安帝以纁羔幣聘燮,燮因自載到潁川陽城,遣生送敬,遂辭疾而歸。《註》送敬,猶致謝也。

姓。《廣韻》敬仲之後,漢有揚州刺史敬歆。

《韻補》叶居卿切。《曹植·車渠椀賦》何神怪之巨偉,信一覽而尤敬。雖離朱之聰明,猶炫耀而失精。

【止】

止【辰集下】【止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集韻》《韻會》諸市切,音芷。《說文》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爲足。《徐曰》初生根幹也。

《廣韻》停也,足也。《易·艮卦》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老子·道德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靜也。《禮·玉藻》口容止。《註》不妄動也。《莊子·德充符》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唯止能止衆止。

已也,息也。《論語》止吾止也。《史記·酷吏傳》寇盜不爲衰止。

居也。《詩·大雅》乃慰乃止。

《商頌》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心之所安爲止。《書·益稷》安汝止。《孔傳》言當先安好惡所止。《正義》曰:止謂心之所止。《大學》云:爲人君止於仁,爲人臣止於敬,好惡所止,謂此類也。

朱子曰:止者,必至於是而不遷之謂。

留也。《論語》止子路宿。《孟子》可以止而止。

行師營曰止,暫待曰次。

凡戰而被獲曰止。《左傳·隱十一年》公與鄭人戰於狐壤,止焉。《杜註》內諱獲,故言止。

《僖十五年》輅秦伯將止之。

容止。《詩·鄘風》人而無止。《箋》止,容止。無止則無禮節也。《孝經·聖治章》容止可觀。

舉止。《齊書·張欣泰傳》欣泰著鹿皮冠衲衣。世祖曰:將家兒何敢作此舉止。

俗謂德行曰行止。《外史檮杌》鄭奕敎子《文選》。其兄曰:莫學沈、謝嘲風弄月,汙人行止。

樂器。《爾雅·釋樂》所以鼓柷謂之止。《註》止者,其椎名也。《書·益稷》合止柷敔。《鄭註》柷,狀如漆桶,中有椎,合之者,投椎於其中而撞之。

鳥集亦曰止。《詩·小雅》載飛載止。

三止,三禮也。《班固·幽通賦》嬴取威於百儀兮,姜本支乎三止。《註》謂齊之先伯夷典三禮也。

語辭。《詩·周頌》百室盈止,婦子寧止。

首止,衞地名。在陳留襄邑。《春秋·僖五年》齊侯會王世子于首止。

與趾同。《儀禮·士昏禮》皆有枕北止。《鄭註》止,足也。古文止作趾。《山海經》韓流麟身,渠股豚止。《郭註》止,足也。《前漢·郊祀歌》獲白麟,爰五止。《師古註》止,足也。時白麟足有五蹄。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