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封氏闻见记》

出自:唐代·梁锽《句》

拼音:[jiàn,xiàn][fēng][shì,zhī][wén][jiàn,xiàn][jì]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堂高凭上望,宅广乘车行。(《咏郭令公宅》。
见《封氏闻见记》

查看原文

注释

【闻见】1.听到和看见。 2.所闻所见;知识。 3.嗅到。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见】

見【酉集上】【見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廣韻》古甸切《集韻》《類篇》《韻會》《正韻》經電切,堅去聲。《說文》視也。从目从儿。《易·乾卦》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疏》德被天下,爲萬物所瞻覩。《書·立政》灼見三有俊心。《禮·王制》問百年者就見之。《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賔禮親邦國,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註》此六禮者,以諸侯見王爲義。《史記·五帝紀》舜擇吉月日,見四嶽、諸牧、班瑞。《前漢·東方朔傳》未得省見。《註》言不爲所拔識也。

《通鑑》漢武帝元光五年,張湯、趙禹定律令,務在深文,作見知法。詳矢部知字註。

姓。出《姓苑》。

《唐韻》胡甸切《集韻》《韻會》《正韻》形甸切,于尊曰見,敵而曰見,謙敬之辭也。《史記·淮隂侯傳》情見勢屈。《師古曰》見,顯露也。

薦達也。《左傳·昭二十年》齊豹見宗魯於公孟。《註》見,薦達也。謂爲之紹介,猶論語云:從者見之也。

見在也。《史記·項羽紀》軍無見糧。《註》無見在之糧。《前漢·高五王傳》文帝封悼惠王子列侯見在者六人爲王。《集韻》俗作現。

《集韻》日朝也。《詩·小雅》見睍曰消。《箋》韓詩作曣,云:見,日出也。

《集韻》居莧切,音襇。棺衣也。《禮·雜記》實見閒,而後折入。《疏》一解云:鄭合見閒二字共爲覸,苦辯反。《集韻》或作梘。

雜也。《禮·祭義》建設朝事,燔燎羶薌,見以蕭光。《註》見當爲覸,音閒厠之閒。孔穎達云:覵,謂雜也。

【封】

封【寅集上】【寸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6画

〔古文〕音崶。《說文》爵諸侯之土也。从之从土从寸。《徐曰》各之其土也,寸守其法度也。本作封,隸作封,从圭所執也。《周禮·春官·大宗伯》王大封,則告后土。《註》封,土地之事也。

《大戴禮》五十里而封。

《前漢·法志》同十爲封,封十爲畿,畿方千里。

封疆之官曰封人。《周禮·地官》封人掌設王之社壝,爲畿封而樹之。

《大司徒之職》凡造都鄙,制其地域,而溝封之。《註》封,起土界也。土在溝上謂之封,封上樹木以爲固也。

大也。《詩·商頌》封建厥福。《書·舜典》封十有二山。《孔傳》封,大也。每州之名山殊大者,以爲其州之鎮。

封禪,祭名。積土增山曰封,爲墠祭地曰禪。《孝經緯》封於泰山,禪於梁甫。《白虎通》王者封禪以告太平。金泥銀繩,封以印璽。孔子登泰山,觀易姓而王可得而數者,七十餘封是也。

聚土曰封。《周禮·地官·冢人》以爵等爲丘封之度與樹數。

培也。《吳語》封殖越國。《註》壅本曰封。

富厚也。《史記·貨殖傳》無秩祿之奉,爵邑之入,而樂與之比者,命曰素封。

凡專利自私曰封。《詩·周頌》無封靡于爾邦。《禮·王制》名山大澤不以封。《鄭註》與民同財,不得障管也。

緘也。漢制,奏事皁囊封板,以防宣泄,謂之封事。

《前漢·平帝紀》諸乗傳者,持尺五木傳信,封以御史大夫印。

國名。《禮·明堂位》封父龜。《註》封父,國也。

州名。蒼梧郡地,隋爲封州。

姓。黃帝時有封鉅。

賁氏改封氏。

穿封,複姓。

土精。《白澤圖》物如小兒手,無指,名封。食之多力。

封豕,大豕名。

去聲。《廣韻》芳用切,音葑《書·蔡仲之命》往卽乃封。徐邈讀。

叶府良切,音方。《韓愈·李道古銘》本支于今,其尚有封。叶下亡。封字从从寸作。

【氏】

氏【辰集下】【氏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承旨切《集韻》《韻會》《正韻》上紙切,音是。氏族也。《白虎通》有氏者何,貴功德,下伎力,所以勉人爲善也。《左傳·隱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爲諡,因以爲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疏》釋例曰:別而稱之謂之氏,合而言之則爲族。《趙彥衞·雲麓漫抄》姓、氏後世不復別,但曰姓某氏,雖史筆亦然。按姓者,所以統系百世,使不別也。氏者,所以別子孫所自出。如周姓姬氏,所以別子孫,如魯衞毛耼邘晉應韓之分,若夫《易》云:黃帝堯舜氏作。堯舜雖非姓氏,旣是天子當一代,稱曰堯舜氏,義亦通。此又不拘姓氏之例。《柳芳·論氏族》氏於國則齊魯秦吳,氏於諡則文武成宣,氏於官則司馬司徒,氏於爵則王孫公孫,氏於字則孟孫叔孫,氏於居則東門北郭,氏於志則三馬五鹿,氏於事則巫乙匠陶。

古者貴有氏,賤無氏,故其詛辭有曰:墜命亡氏,言奪爵失國也。詛辭見《左傳·襄十一年》。

婦人例稱氏。《儀禮·士昏禮》祝告婦之姓,曰某氏來歸。

樂氏,津名,在鄭。《左傳·襄二十六年》涉於樂氏。

元氏、猗氏、盧氏、尉氏,皆縣名。《廣輿記》元氏屬常山,今屬眞定府。猗氏屬河東,今屬平陽府。盧氏本漢縣,今屬河南府。尉氏本秦縣,今屬眞定府。《師古·漢書註》凡地名稱某氏者,皆謂因之而立名。如尉氏、左氏、緱氏、禺氏之類。

以氏名其物。《大戴記》蘭氏之根,櫰氏之苞。

姓。《吳志》有氏儀,後改姓是。

猛氏,獸名。《司馬相如·上林賦》鋋猛氏。《郭璞曰》今蜀中有獸,狀似熊而小,毛淺有光澤,名猛氏。

《說文》巴蜀山名岸脅之旁著欲落墮者曰氏。氏崩,聞數百里。《揚雄·解嘲》響若氏隤。○按今《揚雄傳》作。《玉篇》亦云:巴蜀謂山岸欲墮曰氏,崩聲也。承紙切。

《元包經》剝屵氏。傳曰:山崩於地也。註:屵音蔡,氏音支。與《說文》《玉篇》義同而音異。

《集韻》掌是切,音紙。姓也。義同。

《廣韻》《集韻》《韻會》章移切《正韻》旨而切,音支。月氏,西域國名,在大宛西。《史記·大宛傳》有大月氏,小月氏。亦作月支。

閼氏,單于后名。《史記·韓王信傳》上乃使人厚遺閼氏。《註》閼音燕,氏音支。

烏氏,縣名。《史記·酈商傳》破雍將軍烏氏。《註》烏音於然反,氏音支,縣名。屬安定。《前漢·地理志》作閼氏。

《史記·貨殖傳》烏氏倮。《註》韋昭曰:烏氏,縣名,倮,名也。索隱以烏氏爲姓,非是。

《廣韻》子盈切《集韻》咨盈切,。故爲文從側出以見意。

【闻】

聞【未集中】【耳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8画

〔古文〕無分切,音文。《說文》知聞也。《書·堯典》帝曰:兪,予聞如何。《禮·少儀》聞始見君子者。《疏》謂作記之人,不敢自專制其儀,而傳聞舊說,故云。

《禮·玉藻》凡於尊者,有獻而弗敢以聞。《前漢·武帝紀》舉吏民能假貸貧民者以聞。

姓。《正字通》宋咸平進士聞見。明尚書聞淵。

聞人,複姓。《後漢·靈帝紀》太僕沛國聞人襲爲太尉。《註》姓聞人,名襲,風俗通曰:少正卯,魯之聞人,其後氏焉。

獸名。《山海經》杳山有獸焉,其狀如彘,黃身白頭白尾,名曰聞,見則天下大風。

《廣韻》亡運切《集韻》《韻會》《正韻》文運切,發聞惟腥。《釋文》聞,音問,又如字。

《廣韻》名達。《書·微子之命》爾惟踐修厥猷,舊有令聞。《詩·大雅》令聞令望。《朱註》令聞,善譽也。

通作問。《前漢·匡衡傳》淑問揚乎疆外。

《韻補》叶無沿切,音近眠。《楚辭·九章》孤臣唫而抆淚兮,放子出而不還。孰能思而不隱兮,昭彭咸之所聞。還音旋。

【记】

記【酉集上】【言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3画

《唐韻》《集韻》《韻會》策,記載所當行之禮儀。《唐書·于志寧傳》左有記言之史,右有記事之官。《關尹子·五鑑篇》昔遊再到,記憶宛然。

《博雅》書也。《前漢·蕭望之傳》待詔鄭朋奏記于蕭望之。《註》記,書也。奏記自朋始。《文心雕龍》後漢始有公府奏記,記之言志,進己志也。

《正字通》文符也。《後漢·鍾離意傳》少爲郡督郵,時部縣亭長有受人酒禮者,府下記案考之,意封還記,太守甚賢之。

官名。《後漢·百官志》記室令史,主上表章報書記。

與其通。《字彙補》助語辭。《詩·王風》彼其之子。《箋》其或作記。或作己。讀聲相似。

叶苟起切,音几。《崔琰·述初賦》望高密以亟征,戾衡門而造止。覿游夏之峩峩,聽大猷之篇記。一說本作紀,紀與止叶,譌作記。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