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严风味变腴甘

出自:宋代·虞俦《和林正甫碾茶 其一》

拼音:[sēn][yán][fēng,fěng][wèi][biàn][yú][gān]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森严风味变腴甘,未必能袪睡思酣。
姑为先生宽水厄,却容归梦到江南。

查看原文

注释

【森严】严肃,整饬:壁垒森严|戒备森严|法度森严|纪律森严。
【严风】寒风。
【风味】事物的特色(多指地方色彩):~小吃 ㄧ家乡~ㄧ江南~ㄧ这首诗有民歌~。
【腴甘】指甘旨的食物。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森】

森【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8画

《廣韻》所令切《集韻》《韻會》《正韻》疏簪切,音參。或作槮。《說文》木多貌。《潘岳·射雉賦》蕭森繁茂。

盛也。《潘岳·籍田賦》森奉璋以階列。

植也。《元包·坤辭》丞森囤若。

《固陵文類》宋杜曾詩:哀猿藏森聳,渴鹿聽潺湲。《註》森去聲,所禁切,音滲。

【严】

嚴【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20画部外筆画:17画

〔古文〕。敎命急也。

《爾雅·釋詁》嚴,敬也。《書·皋陶謨》日嚴祇敬六德。

《玉篇》威也。《禮·祭義》嚴威儼恪。《疏》嚴謂嚴肅。

尊也。《禮·大傳》收族故宗廟嚴。《註》嚴猶尊也。《史記·游俠傳》諸公以故嚴重之。

《廣韻》嚴,毅也。

《前漢·史丹傳》聲中嚴鼓之節。《註》李奇曰:莊嚴之鼓節也。

《韻會》戒也。昏鼓曰夜嚴。

《正字通》寒氣凜冽曰嚴。《李白詩》霜朽楚關木,始知殺氣嚴。

《正字通》敵將至,設備曰戒嚴。敵退,弛備曰解嚴。

姓。《戰國策》嚴遂政議直指舉韓傀之過。《正字通》漢明帝諱莊,攺莊助爲嚴助,莊光爲嚴光。

《史記·封禪書》諸布諸嚴諸逑之屬,百有餘祠。

嚴道,縣名。《史記·鄧通傳》啺鄧通蜀嚴道銅山。

《韻會》州名。隋睦州,宋攺嚴州。

《前漢·元帝紀》嚴篽池田。《註》晉灼曰:嚴籞,射苑也。

國名。《後漢·西域傳》嚴國在奄蔡北,屬康居。

《正字通》樹名。《一統志》瓊州有嚴樹,擣皮葉,浸水,和以釀,數日成酒,能醉人。

與莊同。《周禮·秋官·小司寇註》鍼嚴子爲坐。《釋文》嚴,劉音莊,左傳作莊。漢明帝名莊,攺爲嚴。《後漢·紀傳》不復辦嚴卽時之郡。《註》嚴讀曰裝。《風俗通》汝南應融義高,聞之驚愕,卽嚴便出。○按《詩》商頌,下民有嚴。朱子叶剡剛反,與下遑叶。古嚴與莊本同音,故漢避明帝諱,攺嚴爲莊,似不必別增叶音也。

《集韻》魚銜切。巖字省文。詳山部巖字註。

《五音集韻》五犯切。與儼同。《詩·大雅》有嚴天子。《傳》嚴然而威。《釋文》嚴,毛讀魚檢反,鄭如字。《書·無逸》嚴恭寅畏。《釋文》作儼。◎按皐陶謨《釋文》亦云又魚檢反。《荀子·儒效篇》嚴嚴兮其能敬已也。《註》嚴或作儼。

《集韻》魚窆切,音驗。酷也。

【风】

風【戌集下】【風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音楓。風以動萬物也。《莊子·齊物論》大塊噫氣,其名爲風。《河圖》風者,天地之使。《元命包》隂陽怒而爲風。《爾雅·釋天》南風謂之凱風,東風謂之谷風,北風謂之凉風,西風謂之泰風。《禮·樂記》八風從律而不姦。《疏》八方之風也。《史記·律書》東北方條風,立春至。東方明庶風,春分至。東南方淸明風,立夏至。南方景風,夏至至。西南方凉風,立秋至。西方閶闔風,秋分至。西北方不周風,立冬至。北方廣莫風,冬至至。《周禮·春官·保章氏》以十有二風,察天地之和命,乖別之妖祥。《註》十有二辰皆有風吹其律,以知和不。

《玉篇》散也。《易·繫辭》風以散之。

趨風,疾如風也。《左傳·成十六年》郤至三遇楚子之卒,見楚子必下免冑而趨風。

《玉篇》敎也。《書·畢命》彰善癉惡,樹之風聲。

《說命》四海之內,咸仰朕德,時乃風。《註》言天下仰我德,是汝之敎也。《詩·關雎序》風之始也。《箋》風是諸侯政敎也。

風俗。《禮·樂記》移風易俗,天下皆寧。

疾名。《左傳·昭元年》風淫末疾。《註》末,四肢也。風爲緩急。

《廣韻》佚也。《書·費誓》馬牛其風。《傳》馬牛風佚。《疏》僖四年《左傳》云:惟是風馬牛不相及也。賈逵云:風,放也。牝牡相誘謂之風。然則馬牛風佚,因牝牡相逐而遂至放佚遠去也。

防風,國名。今湖州武康縣。

地名。寧風,齊地,見《左傳》。右扶風,見《漢書》。

官名。《前漢·地理志》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主爵都尉爲右扶風。

鳥名。《詩·秦風》鴥彼晨風。《爾雅·釋鳥》晨風,鸇。《疏》晨風,一名鸇,摯鳥也。郭云:鷂屬。

《晉書·輿服志》相風中道。《正字通》晉制,車駕出,相風居前。刻烏於竿上,名相風。

《述征記》長安南有臺,高十仞,立相風銅烏,遇風輒動。

草名。《西京雜記》懷風,苜蓿別名。一名光風。

姓。黃帝臣風后。

風胡,見《越絕書》。

《神異經》西方有披髮東走,一名狂,一名顚,一名狷,一名風。

《廣韻》方鳳切,音諷。《詩·關雎序》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故曰風。《箋》風化。風刺,皆謂譬諭,不直言也。《釋文》下以風之。風,福鳳反。《註》風刺同。

叶分房切,音方。《楚辭·惜誓》涉丹水而馳騁兮,右大夏之遺風。黃鵠之一舉兮,知山川之紆曲,再舉兮睹天地之圜方。

叶甫煩切,音蕃。《王粲詩》烈烈冬日,肅肅淒風。潛鱗在淵,歸鴈載軒。

叶閭承切。《後漢·馮衍顯志賦》摛道德之光輝兮,匡衰世之渺風。褒宋襄于泓谷兮,表季札于延陵。

叶孚金切,音分。《詩·邶風》絺兮綌兮,淒其以風。我思古人,實獲我心。

《大雅》吉甫作頌,穆如淸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楚辭·九章》乗鄂渚而反顧兮,欸秋冬之緒風。步余馬兮山臯,邸余車兮方林。《釋名》兗豫幷冀,橫口含脣言之,讀若分。靑徐,踧口開脣推氣言之,讀若方。風,放也,氣放散也。《第·毛詩古音考》風古與心林音淫爲韻,孚金切。或曰今太行之西,汾晉之閒讀風如分,猶存古音。《正韻》一東收風,十二侵闕,蓋未詳風古有分音也。《說文》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从虫凡聲。《趙古則曰》凡物露風則生蟲,故風从虫,凡諧聲。

【味】

味【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無沸切,音未。《說文》滋味也。《玉篇》五味,金辛木酸水鹹火苦土甘。《禮·王制》五味異和。

《老子·道德經》味無味。《列子·天瑞篇》有味者,有味味者。《後漢·郞顗傳》含味經籍。

五味,藥名。《抱朴子·僊藥篇》移門子服五味子十六年,色如玉女。《本草綱目》作菋。

《集韻》莫拜切,音。飮食之味。

莫珮切,音妹。器光澤也。

縣名。《前漢·地理志》益州郡味縣。《註》孟康曰:味音昧。

《釋文》亡曷反,音沫。《禮·檀弓》瓦不成味。《註》味當作沫。沫靧也。○按《集韻》《類篇》引《禮·檀弓》瓦不成味,作莫佩切,而《釋文》則止亡曷反一音,今兩存之。

【变】

變【酉集上】【言部】康熙筆画:23画部外筆画:16画

〔古文〕鞭去聲。《說文》更也。《小爾雅》易也。《廣韻》化也,通也。《增韻》轉也。《正韻》攺也。《易·乾卦》乾道變化。《易解》自有而無謂之變,自無而有謂之化。《禮·王制》一成而不可變。《註》更也。《周禮·夏官·司爟》四時變國火,以救時疾。《註》變,猶易也。《前漢·循吏傳》漢家承敝通變。

動也。《禮·檀弓》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變。《註》變,動也。《荀子·議兵篇》機變不張。《註》謂器械變動攻敵也。

權變。《前漢·魏豹傳贊》張耳、韓信皆徼一時之權變,以詐力成功。《文中子·述史篇》非君子不可以語變。《註》變,權也。反經合道之謂也。

災異曰變。《前漢·五行志》災異愈甚,天變成形。

《諸葛豐傳》災變數見。

死喪曰變。《穀梁傳·昭十五年》君在祭樂之中,大夫有變以聞,可乎。

姓,見《姓苑》。

《韻會》平免切,音辨。正也。《禮·禮運》大夫死宗廟謂之變。《註》變讀爲辨。猶正也。

叶眠切,音邊。《莊子·田子方》夫至人者,上闚靑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

叶必愼切,音鬢。《陸雲詩》羽儀未變,叶有客來信。○按《說文》本从攴䜌,載攴部。徐曰:攴,有爲也。精薀从久,俗譌作攵,非。字彙已載攴部,是言部重出,下攺从攵,非。

集韻俗作〈木變〉。

【腴】

腴【未集下】【肉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9画

《廣韻》羊朱切《集韻》《韻會》容朱切,音逾。《說文》腹下肥也。《廣韻》肥腴。《通雅》凡肉肥耎處曰腴。《禮·少儀》進魚,冬右腴。《註》腴,腹下也。《疏》腴謂魚腹。

凡借以喻肥者皆曰腴。《前漢·地理志》爲九州膏腴。《註》師古曰:腹之下肥曰腴,故取喻云。

《班固·答賓戲》愼修所志,守爾天符。委命供己,味道之腴。

肥田稱膏腴。

猪犬腸也。《禮·少儀》君子不食圂腴。《註》腴有似人穢。《疏》猪犬腸也。

《類篇》勇主切,音雨。義同。

《韻補》叶音尤。《陳琳詩》轗軻固宜然,陋何所羞。援兹自抑慰,研精于道腴。

【甘】

甘【午集上】【甘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感平聲。《說文》美也。《徐曰》物之甘美者也。《韻會》五味之一。《正韻》甜也。《書·洪範》稼穡作甘。《傳》甘味生于百穀。《詩·衞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薺。《禮·月令》中央土,其味甘。

言之悅耳。亦曰甘。《左傳·昭十一年》幣重而言甘。

《詩·衞風》願言思伯,甘心首疾。《傳》甘,厭也。《疏》謂思之不已,乃厭足於心,用是生首疾也。凡人飮食口,甘遂至于厭足,故云:甘,厭也。

《左傳·莊九年》管召,讎也。請受而甘心焉。《註》甘心,言欲快意戮殺之。

《易·臨卦》六三甘臨,无攸利。《註》甘者,佞邪說。媚不正之名也。

《玉篇》樂也。《淮南子·繆稱訓》故人之甘甘非正爲蹠也。《註》人之甘甘,猶樂樂而爲之。

《淮南子·道應訓》大疾則苦而不入,大徐則甘而不固。《註》甘,緩意也。

姓。《書·說命》台小子舊學于甘盤。《註》甘盤,殷賢臣。

甘茂甘羅,秦人。

《抱朴子辯問卷》子韋甘均,占之聖也。

漢複姓有甘莊甘土甘先三氏。

地名。《書·甘誓》大戰于甘。《傳》甘,有扈郊地名。《左傳·僖二十四年》初,甘昭公有寵於惠后。《註》甘昭公,王子帶也,食邑於甘。

《昭十七年》陸渾子奔楚,其衆奔甘鹿。《註》甘鹿,周地。

山名。《山海經》中山經,薄山之首曰甘棗之山。

水名。《山海經》鹿蹄之山,甘水出焉。《註》按水經:甘水出南山甘谷。

州名。《五音集韻》元魏西涼州攺甘州。

《前漢·郊祀志》武帝作甘泉宮。

木名。《詩·召南》蔽芾甘棠。《傳》甘棠,杜也。《疏》郭璞曰:今之杜梨。《山海經》有不死之國,阿姓,甘木是食。《註》甘木卽不死樹。

《正韻》果名,俗作柑。《風土記》甘橘之屬,滋味甘美。

《古今注》甘實形如石榴者,謂之壷甘。

草名。《博雅》陵澤,甘遂也。《又》美丹,甘草也。

《集韻》古暗切,音紺。土之味也。

《集韻》《韻會》《正韻》胡甘切,音酣。《書·五子之歌》甘酒嗜音。

熟也。《莊子·徐無鬼》甘寢。○按《正韻》別作戸甘切,胡、戸同母。不宜分列。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