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阁登临暑气空

出自:宋代·马亮《滴翠轩》

拼音:[gāo][gé][dēng][lín][shǔ][qì][kōng,kòng,kǒng]

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高阁登临暑气空,绿槐蝉噪咽清风。
我今到此须怀感,多少行人道路中。

查看原文

注释

【高阁】1.高大的楼阁。 2.放置书籍、器物的高架子:置之~丨 束之~。
【登临】登山临水,指游赏山水: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暑气】盛夏时的热气。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高】

高【亥集上】【高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0画

《廣韻》古勞切《集韻》《韻會》居勞切,,貴賤位矣。《註》高謂天體也。《又》崇高莫大乎富貴。

《史記·高祖紀註》張晏曰:禮諡法,無高以爲功,最高而爲漢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地名。《前漢·地理志》沛郡高縣。

姓。《史記·仲尼弟子傳》高柴。

《集韻》《韻會》居号切,音誥。度高曰高。《左傳·隱元年·都城過百雉註》一雉之牆,長三丈,高一丈。《釋文》高,古報反。

如字。

叶居侯切,音鉤。《柳宗元·柳評事墓銘》柳侯之分,在北爲高,充于史氏,世相重侯。

叶居何切。《蘇黃門·嚴顏》相傳昔者嚴太守,刻石千歲字已譌。嚴顏生平吾不記,獨憶城破節最高。《韻會》俗作髙。

【阁】

閣【戌集上】【門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古洛切《集韻》剛鶴切《韻會》《正韻》葛鶴切,音各。《說文》所以止扉者。从門,各,意兼聲。《徐曰》按:杙長者謂之閣,所以止扉。卽今云門頰,扇所附著也。《正字通》按爾雅釋宮:樴謂之杙,在牆者謂之楎,在地者謂之臬,大者謂之栱,長者謂之閣。

《博雅》閣載也。

《集韻》一曰觀也。一曰藏之所。《玉篇》樓也。揚雄校書于天祿閣。《正字通》漢宮殿疏:麒麟閣、天祿閣,蕭何造以藏祕書,延賢士。唐制:宣政,前殿也,謂之衙,衙有仗。紫宸,便殿也,謂之閣。朔望不御前殿而御紫宸,謂之入閣。

食閣,木板爲之,所以食物也。《又》天子閣,左達五,右達五。《註》天子尊庖㕑遠,故左夾室五閣。右夾室五閣。

閣道,樓陛也。《前漢·司馬相如傳》輦道纚屬。《註》輦道,閣道也。《戰國策》故爲棧道木閣,而迎王與后於城陽山中。

甬路,亦名飛閣,複道也。《史記·高祖紀·輒燒絕棧道註》棧道,閣道也。崔浩云:險絕之處,傍鑿山巖,而施版梁爲閣。《正字通》馬鳴閣道,利州棧道也。今保寧府廣平縣,其閣梁,一頭入山腹,一頭立柱水中。張良燒絕秦棧道,卽此。地輿志昭化縣有馬鳴閣。劒州有劒閣。

《周禮·秋官·野廬氏註》車有轘轅坻閣。《疏》坻閣,道路之名也。

星名。《史記·天官書》六星絕漢,抵營室,曰閣道。《註》閣道,北斗之輔。

《詩·小雅》約之閣閣。《毛傳》猶歷歷也。《詩詁》端直貌。

蛙聲。《韓愈·雜詩》蛙黽鳴無謂,閣閣祗亂人。《註》閣閣,如其聲。喻羣言害道也。

姓。《急就章》有閣幷訢。《正字通》唐御史閣輔。

《韻補》叶于六切,音哊。《司馬相如·上林賦》離宮別館,彌山跨谷。高廊四注,重坐曲閣。叶下屬宿。

【登】

登【午集中】【癶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7画

〔古文〕都騰切,等平聲。《爾雅·釋詁》陞也。《玉篇》上也。進也。《易·明夷》初登于天。《書·堯典》疇咨若時登庸。《左傳·僖九年》王使宰孔賜齊侯胙,下拜登受。《禮·月令》農乃登麥。《周禮·秋官》司民,掌登萬民之數。《前漢·食貨志》進業曰登。《註》進上百工之業也。

《爾雅·釋詁》成也。《增韻》熟也。《書·泰誓》以登乃辟。《詩·大雅》誕先登于岸。《周禮·地官·小司徒》頒比法于六鄉之大夫,使各登其鄉之眾寡六畜車輦。《註》登,成也。成猶定也。《孟子》五穀不登。《註》登,成熟也。

尊之曰登。《禮·月令》登龜。《註》龜言登者,尊之也。

《博雅》登登,眾也。

築牆用力相應聲。《詩·大雅》築之登登。

登聞鼓院。《宋史·職官志》隷司諫正言,掌受文武官及士民章奏表疏。

榻登。《釋名》施于大牀之前,小榻之上,所以登牀也。《說文》作毾㲪。

星名。《晉書·天文志》歲星之精流,爲及登。

鳳皇朝鳴曰登晨。見《軒轅黃帝記》。

州名。古萊子國,隋牟州,唐改登州,取文登山而名。

姓。出南陽,蜀有關中流人,始平登定。

《集韻》丁鄧切,等去聲。履也。或作蹬。

《字彙補》東職切,等入聲。《公羊傳·隱五年》公曷爲遠而觀魚,登來之也。《註》登讀言得。齊人名求得爲得來。作登來者,其言大而急,由口授也。

叶都籠切,音東。《前漢·宣元敘傳》元之二王,孫後大宗。昭而不穆,大命更登。

叶都郎切,音當。《易林》南山高岡,回隤難登。道里遼遠,行者無糧。《說文》上車也。从癶豆,象登車形。《集韻》或作僜。《字彙》登與豆豋之豋,从月从又者別。

【临】

臨【未集下】【臣部】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11画

〔古文〕音林。《爾雅·釋詁》臨,視也。《詩·衞風》日居月諸,照臨下土。

《大雅》上帝臨女,無貳爾心。《箋》臨,視也。《禮·曲禮》臨諸侯,畛於鬼神。《疏》以尊適曰臨。《穀梁傳·哀七年》春秋有臨天下之言焉,有臨一國之言焉,有臨一家之言焉。《註》徐乾曰:臨者,撫有之也。

《博雅》臨,大也。

《戰國策》縣隂以甘之,循有燕以臨之。《註》臨,猶制也。

易卦名。

車名。《詩·大雅》以爾鉤援,與爾臨衝,以伐崇墉。《傳》臨,臨車也。《疏》臨者,在上臨下之名。《釋名》臨,如字。韓詩作隆。

地名。《左傳·哀四年》荀寅奔鮮虞,趙稷奔臨。《註》臨,晉邑。

丘名。《爾雅·釋丘》右高名臨丘。

姓。《後趙錄》秦州刺史臨深。《孔融傳》有臨孝存。

門名。《左思·吳都賦》左稱彎崎,右號臨硎。《註》彎崎,臨硎,閽闥名。吳後主起昭明宮,於太初之東開彎崎臨硎二門,彎崎宮東門,臨硎宮西門。

《韻會》力鴆切《正韻》力禁切,林去聲。《增韻》喪哭。《顏師古曰》衆哭曰臨。《左傳·宣十二年》楚子圍鄭,旬有七日。鄭人卜行成,不吉。卜臨于大官,且巷出車,吉。《註》臨,哭也。《釋文》臨,力鴆切。

《韻補》叶盧東切,音隆。《詩·大雅》后稷不克,上帝不臨。耗斁下土,寧丁我躬。《司馬相如·長門賦》奉虛言而望誠兮,期城南之離宮。修薄具而自設兮,君不肯乎幸臨。

叶力陽切,音良。《秦始皇祠洛水歌》洛陽之水,其色蒼蒼。祠祭大澤,倏忽南臨。洛濱醊禱,色連三光。

【暑】

暑【辰集上】【日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9画

《唐韻》舒呂切《集韻》《韻會》《正韻》賞呂切,音鼠。《說文》熱也。《釋名》暑,煮也。熱如煮物也。《易·繫辭》日月運行,一寒一暑。《正字通》時令有大暑、小暑。

【气】

气【辰集下】【气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去旣切《集韻》丘旣切,音炁。《說文》雲气也。象形。一曰息也。或作氣、炁。

與人物也。今作乞。

《玉篇》去乙切《廣韻》去訖切《集韻》《類篇》欺訖切,音乞。《博雅》求也。一曰取也。或省文作乞。《徐官·古今印史》氣,小篆本作气。氣爲火所化,其出必炎上,故象炎上之形。凡求乞者必於上,因借爲求乞字。气、乞本同一字也。後世隷楷以二字易混,乃省一筆以別之。

《六書正譌》气,俗用氣,乃稟氣之氣。雲气必用气。○按天地人物之氣雖別,而气、氣字義實同,分屬則泥矣,《正譌》之說非是。(氣)〔古文〕也,息也。《文子·守弱篇》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元也。《易·乾卦》同氣相求。《繫辭》精氣爲物。《禮·月令》孟春之月,天氣下降,地氣上騰。

《祭義》氣也者,神之盛也。《註》氣謂噓吸出入者也。

天氣曰元氣。《後漢·明帝紀》升靈臺,望元氣。《註》元氣,天氣也。

陰陽曰二氣。《太極圖說》二氣交感,化生萬物。

五氣。《史記·五帝紀》炎帝修德振兵,治五氣。《註》王肅曰:五氣,五方之氣。

《書·洪範·曰雨曰暘曰燠曰寒曰風註》雨木氣,暘金氣,燠火氣,寒水氣,風土氣爲五氣。

《素問》寒熱風燥濕,五氣之聚也。寒生水,熱生火,風生木,燥生金,濕生土。

六氣。《左傳·昭元年》六氣:隂陽風雨晦明也。

《莊子·逍遙遊》乗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註》平旦爲朝霞,日中爲正陽,日入爲飛泉,夜半爲沆瀣,與天地黃之氣爲六氣。

年有二十四氣。《內經》五日謂之謂之氣。《書·正義》二十八宿,布於四方,隨天轉運,所以敘氣節也。氣節者,一歲三百六十五日有餘,分爲十二月,有二十四氣,一爲節氣,謂月初也,一爲中氣,謂月半也,以彼迭見之星,敘此月之節氣。

曆家有之。氣所動者,其灰斯散,人及風所動者,其灰聚。

有望雲氣法。《周禮·春官》保章氏以五雲之物,辨吉凶水旱之祲象。《註》視日旁雲氣之色,靑爲蟲,白爲喪,赤爲兵荒,黑爲水,黃爲豐。《史記·天官書》雲氣有獸居上者勝。《又》日旁雲氣,人主象。《又》金寶之上皆有氣,不可不察。海旁蜃氣象樓臺,廣野氣成宮闕。然雲氣各象其山川人民所聚積,精華實息者吉,虛耗者凶。《邵諤·望氣經》鬱鬱蔥蔥,隱隱隆隆,佳氣也。綿綿絞絞,條條片片,兵氣也。澤澤燄燄,女子氣也。如藤蔓挂樹者,寶氣也。紫氛如樓者,玉氣也。

道家有食氣法。《參同契》食氣鳴腸胃,吐正吸外邪。

以鼻觸物亦曰氣。《禮·少儀》執食飮者勿氣。《疏》執尊長飮食,不鼻臭之也。

《唐韻》《集韻》通。《說文》饋客芻米也。引《春秋傳》齊人來氣諸侯。

叶去訖切,音乞。《成公綏·嘯賦》聲不假器,用不借物。近取諸身,役心御氣。

叶丘謁切,音朅。《嵆康·寒食散賦》當吐利之困患兮,守危殆而假氣。喜乳哺之遂安兮,信衆疾之日歇。

【空】

空【午集下】【穴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3画

《唐韻》《正韻》苦紅切《集韻》《韻會》枯公切,音崆。空虛也。《史記·天官書》赤帝行德天牢,謂之空。

大也。《詩·小雅》在彼空谷。《傳》大也。

盡也。《爾雅·釋詁》空,盡也。《詩·小雅》杼柚其空。

太空,天也。

地名。《爾雅·釋地》北戴斗極爲空桐。《左傳·哀二十年》宋公遊于空澤。《註》空澤,宋地。《史記·殷本紀註》伊尹生于空桑。《前漢·地理志》京兆縣十二,其三曰船司空。《註》縣名。本主船之官,遂以爲縣。

《武帝紀》元鼎五年,行幸雍遂,踰隴登空同。《註》空同,山名。亦作崆峒。《山海經》白馬山又北二百里曰空桑之山,空桑之水出焉。《括地志》徵在生孔子空桑之地,今名空竇,在曲阜縣南二十里女陵山。《魏土地記》代城東北九十里有空侯城。

官名。《書·舜典》伯禹作司空。

《周官》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時地利。

拜名。《周禮·春官》大祝辨九拜,三曰空首。《疏》先以兩手拱地,乃頭至手,是爲空首也。

樂器名。《風俗通》箜篌,一名坎侯。或曰空侯,取其空中。《楚辭註》空桑,瑟名。

獄名。《禮·記疏》囹圄,魏曰司空。

姓。《廣韻》漢複姓有空桐空相二氏。

《集韻》《韻會》苦動切《正韻》康董切,音孔。穴也,竅也,竉也。通作孔。《周禮·冬官考工記》函人眡其鑽空。《史記·五帝紀》瞍使舜穿井,爲匿空旁出。《大宛傳》張騫鑿空。《註》西域本無道路,今鑿孔而通之也。《韓非子·喩世篇》空竅者,神明之戸牖也。《韻會小補》秦人呼土窟爲土空。

《集韻》《韻會》《正韻》苦貢切,音控。窮也。《詩·小雅》不宜空我師。《註》不宜使小人困窮民也。

缺也。《揚子·法言》酒誥之篇俄空焉。

虛也。《論語》回也其庶乎,屢空。《註》空猶虛中也。

叶枯江切。《徐幹·思室詩》良會無有期,中心摧且傷。不聊憂飧食,嗛嗛常饑空。

叶枯良切。《詩·小雅》小東大東,杼柚其空。糾糾葛屨,可以履霜。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