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床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喝止不住,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子蹬破了。整个屋子都没有干地方了,但雨还是像下垂的垂线一样密集并下个不停。自从安史之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注释

(1)秋高:秋深
(2)三重茅:几层茅草。三,表示多数。
(3)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
(4)挂罥(juàn):悬挂。
(5)忍能:怎能
(6)入竹去:跑进竹林。
(7)俄顷(qǐn):不久,顷刻之间。
(8)秋天漠漠:秋季的天空浓云密布,一下子就昏暗下来了。
(9)布衾(qīn):棉被。
(10)娇儿恶卧踏里裂:指稚子睡觉时双脚乱蹬,把被里都蹬了;恶卧,睡相不好。
(11)床头屋漏无干处: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照射,“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12)雨脚如麻:形容雨水密集。雨脚:雨点
(13)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14)何由彻:怎样才能熬到天亮呢?(如何挨到天亮)彻,通,这里指彻夜、通宵的意思。
(15)安得:如何能得到。
(16)大庇(bì):全部遮盖、保护起来。庇:遮蔽、保护。
(17)寒士:士本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当是泛言贫寒的人们。
(18)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乌云密布的样子)
(19)突兀:高耸的样子
(20)见(xiàn):同“现”,出现。

赏析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但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诗题本身就很有趣。茅屋为秋风所破,为什么还要“歌诗一首”?是什么牵动了诗人的诗情呢?
诗以描述开篇,完全是写实的手法。先写秋风的威力,“怒号”是其声势,卷走屋上茅草是其“战绩”;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面对这大自然的强者,只好任其所为,眼看着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高飞的挂在了树梢,低徊的沉到了塘坳。
面对大自然的暴力,诗人表现得较为平静,甚至还有几分耐心去欣赏它。但面对顽童的“趁风打劫”,他却真的动了肝火。它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是那样率真。与其说他是在和孩子们生气,不如说他是在和自己生气。他恨自己老迈年高,生活无依,一事无成,于国于家都没什么用了。也许还深责自己缺乏修养,和小孩子们一般计较。总之,焦灼之后,他转为沉静,渐而苦苦地思索。
大风过后,黑云涌来,不用说,秋雨是不请自来的了。诗人收回自己的视线,不再关注大自然的风云变化,而把心神集中在自己赖以生存的茅屋里。多年的贫困,多年的流离失所,他甚至做不起一床被子,而就是那床冰冷似铁的被子,也让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蹬破了。满屋漏雨,没有干爽的地方,可是秋雨却不管不顾地下个不停。这是怎样的生活啊!长夜漫漫,诗人失眠了。而“自经丧乱”,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
突然,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这时,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虽然他现在缺少“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住所,但是,如果眼前突现这样的房屋,能够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三吏”“三别”一样。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正因为有了现实的触动,有了内心的渴望,诗句才能这样不假修饰,从胸臆中自然涌现。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一生坎坷。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梦萱堂为孙进士子良题 其一

[明代] 王称

堂前种嘉草,端以志亲忧。
我忧何能忘,爱日迟此留。
如何一朝变,庭树惊高秋。
悲风委残绿,薄暮寒飕飗。
缅怀堂上人,欲展情无由。
惨惨隔下泉,冥冥闭荒丘。
惟应中夜魂,庶以慰永愁。

岳坟感慨二首 其一

[近现代] 高圭

胡骑长驱彼一时,而今墓木不须悲。
君看一例参天起,那异南枝与北枝。

七夕奉怀洪文卿阁学 其二

[清代] 许景澄

直北星躔变旦昏,锋车自此罄黄坤。
日南烽火忧时泪,江表弦歌待士恩。
早识禁中需颇牧,暂令域外料曹孙。
庙堂驾驭增新政,好待归朝借箸论。

清明后一日诸友社集

[清代] 明际

一径寒烟锁,幽人曳杖寻。
临流开白社,听雨坐香林。
共惜残花落,独怜芳草深。
故山归未得,虚负白云心。

资福寺

[宋代] 黄荐可

一径崎岖步翠微,乱山深处掩柴扉。
烟萝密锁人家少,碎石崚嶒马足稀。
泉跳浮沤员复散,人生幻梦是还非。
何时识此林泉趣,饱饭参禅向上机。

送柴俭堂归平陆

[清代] 张问安

先生读书处,门对中条山。
林火乍明灭,白云时往还。
开窗映繁绿,隐几长萧间。
到日方朱夏,琴尊好闭关。

滇南胜境

[清代] 许湜

振顿心神碎,林峦忽霁颜。
天开松岭小,家近马蹄间。
落日低平楚,飞鸦度远山。
昨宵风雨客,黯淡宿黔关。

四月四日游雁荡山自四十九盘岭至大龙湫登马鞍岭经灵岩灵峰石梁诸胜达大荆城纪事

[清代] 陆耀遹

出谷复入谷,下上穷烟霏。
遥见群峰划天碧,石骨瘦削云肤肥。
回崖愈转愈不及,振势百折难停鞿。
舍舆攀行苦奔峭,厞屦侧滑青藤支。
龙湫飞泉洒绝顶,万丝下浣天孙机。
山光倒流泻苍翠,潭影激射寒玻璃。
穷跻盘盘达山脊,绝巘无级旁无依。
一百二峰人全览,名以象命存依稀。
非仙非鬼竟何物,罗列呵问艰陈辞。
双鸾矫羽不得控,玉女下顾神颀颀。
众中一柱特嶷立,以顶触天端不欹。
平生梦想忽到眼,金简所状心犹疑。
东南海水绕如带,蜃气漠漠天风吹。
灵岩灵峰并奇绝,石腹侧裂青冥低。
入门清啸众山答,萝穴一鹘惊人飞。
危龛老僧鬓眉绿,屏息枯坐扃元扉。
横空石梁界虹影,瑶草下覆无炎曦。
重峦复嶂各异熊,飞磴历历忘神疲。
傍山何人结茅屋,累石为壁为门畿。
窳尊荐茗解烦渴,石门潭水甘如饴。
墙阴艺兰发红蕊,采撷细琐来相贻。
为言十里到荆驿,行径渐平山渐稀。
山中气使异昏旦,层阴阁日残阳微。
冥花如霰翠欲滴,岩气雨香薰客衣。
归云亭亭与争道,林壑敛暝穷回晞。

临海净土院

[宋代] 周弁

一径森森入翠微,翠微深处见禅扉。
倚云殿阁光相照,蔽日松杉碧四围。
竹引涧泉寒绕屋,雨蒸山霭润侵衣。
十年游宦今重到,景物依前旧识稀。

台湾竹枝词 其十三

[清代] 薛约

清秋夜月皎如霜,芦笛声声调远飏。
一种凄凉吹彻晓,顿令客子断离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