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扬州禅智寺

朝代:唐代 作者: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译文

雨过后一只蝉在聒噪,松桂飘萧气候已交秋。
青苔长满台阶,白鸟故意迟留。
暮霭已生深树,斜阳渐下小楼。
谁知这条寂静的竹西路,通向那歌吹繁华的扬州。

注释

①禅智寺:又名竹西寺,在今扬州东北。《明统志》:“扬州府:禅智寺在府城东一十五里,本隋炀帝故宫,后建为寺。”按,寺废,建为砖瓦厂。
②白鸟:白羽之鸟。如鹤鹭之类。《诗经·大雅·灵台》:“白鸟翯翯。”
③竹西:在扬州甘泉之北。后人因杜牧此诗所咏处筑亭,名曰竹西亭,又称歌吹亭。

赏析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从“蝉”和“秋”这两个字来看,其时当为初秋,那时蝉噪本已嘶哑,“一蝉噪”,就更使人觉得音色的凄咽;在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也露出了萧瑟秋意。诗人在表现这一耳闻目睹的景象时,用意遣词都十分精细。“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秋雨秋风则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
接着,诗人又从视觉角度写静。“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台阶长满青苔,则行人罕至;寺内白鸟徘徊,不愿离去,则又暗示寺的空寂人稀。青苔、白鸟,似乎是所见之物,信手拈来,却使人倍觉孤单冷落。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从明暗的变化写静。禅智寺树林茂密,阳光不透,夕阳西下,暮霭顿生。于浓荫暮霭的幽暗中见静。“斜阳下小楼”,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致。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的余辉,使人觉得禅智寺冷而不寒,幽而不暗。然而,这毕竟是“斜阳”,而且是已“下小楼”的斜阳。这种反衬带来的效果却是意外的幽静,格外的冷清,分外的沉寂。
至此,诗人通过不同的角度展示出禅智寺的幽静,似乎文章已经做完。然而,忽又别开生面,把热闹的扬州拉出来作陪衬:“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禅智寺在扬州的东北,静坐寺中,秋风传来远处扬州的歌吹之声,诗人感慨系之:身处如此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凄凉度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伤感油然而生,不可遏止,写景中暗含着诗人多少身世感受、凄凉情怀。

杜牧
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次韵俞原举雪中见寄五首 其四

[明代] 董纪

西郊风雪满天时,坐隐乌皮独尔思。
书札未来先得喜,鹊声偏在傍檐枝。

夜泊浯溪 其一

[宋代] 董鸿道

舣舟和月上?亭,风露凄寒酒易醒。
谁为漫郎写幽思,度香桥下水泠泠。

江南弄

[明代] 蒋主孝

蒲芽出水鸭雏小,骄马嘶声踏芳草。
谁家红粉两妖娆,终日当垆被花恼。
使君伫立凝双眸,蛱蝶纷飞来陇头。
青山不碍相思梦,春老江南人自愁。

送梵才大师归天台

[宋代] 蒋堂

老被诗名系此身,思深山去避人群。
宝台千尺隔江见,清磬一声归路闻。
岩上开扉灯照月,庵前扫地雪和云。
终焉此是清凉处,净住无惭相国文。

游虎丘

[宋代] 蒋孝言

秀色回环眼倍明,醒馀洒面竹风清。
快哉气且吞云梦,便欲飘然上玉京。

秋夜读书

[宋代] 蒋恢

白纻乌纱不耐凉,晚风吹月上莓墙。
旧书重读添新味,二尺檠边夜正长。

薝卜花

[宋代] 蒋梅边

清净法身如雪瑩,肯来林下见孤芳。
树花六月无炎暑,省爇铜匜几炷香。

又成五言律诗三首 其三

[宋代] 蒋祺

客有林泉趣,寻幽剪薜萝。
半山无石碍,此境得春多。
隔岸桃花坞,临溪竹箭波。
兹应是仙隐,鹤驭几时过。

题臞庵

[宋代] 蒙与义

一岛风烟水四围,轩亭窈窕更幽奇。
眼中泉石论溪买,行处壶觞逐境移。
倦马虺隤前日路,寒松偃蹇旧年枝。
自嗟老去殊痴绝,一月春愁废作诗。

游咒土寺西台

[宋代] 蒲瀛

偶到城西寺,人言咒土坟。
夕阳台半出,秋草径才分。
地下无红粉,天边有碧云。
徘徊追往事,风急叶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