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入松

朝代:宋代 作者:吴文英

听风听雨听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嵴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隐一夜苔生。

译文

听着凄风声,听着苦雨声,我独自寂寞地过着清明,满腹愁情地草草掩理好遍地的落花,我又满怀忧愁地起草葬花之铭。楼前绿荫浓暗处是昔日依依惜别的地方,当中的每一缕柳丝,都寄托着一寸柔情,在乍暖还冷的春寒中,我独自一个人喝着闷酒,想借几分醉意到梦境中去与佳人重逢,不料又被黄茑交杂的啼声惊醒了我的晓梦。西园的享台和树林,每天我都派人去打扫得干干净净,每天依旧到这里来欣赏新晴的美景。密蜂频频扑向你荡过的秋千,绳索上还有你的纤纤素手所把握过而留下的芳香。我是多么怅茫伤心,盼望你的倩影总是没有信音。那幽寂的空阶上,一夜之间早已经长出了青青的苔藓。

注释

①草:草写,初创。
②瘗花铭:葬花辞。瘗,埋葬。铭:文体的一种。铭:文体的一种。
③绿暗:指树阴浓密。
④分携路:分手的地方。
⑤料峭:形容春天的微寒。
⑥中酒:醉酒。
⑦交加:形容杂乱。
⑧秋千索:系秋千的绳索。
⑨双鸳:鞋上绣有鸳鸯,指女子鞋,此处代指女子。

赏析

吴文英的词大多辞藻华丽而且晦涩朦胧,令人难以理解。但这首词却是清雅素淡,细腻委婉。本词是清明怀人之作。上片将清明时节的凄凉之景与作者内心的深思之情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浑然无间,下片写清明已经过去,风雨忆止,天气放晴了,但思念已经别去的情人,何尝忘怀?词中抒发了作者醉心于缅怀往事的惆怅之情,表现了作者对意中人的无限思念与盼望。情韵俱备,风格耽曲。关于本词的写作背景,陈洵分析得比较有道理,他说:“思去妾也。此意集中屡见。《渡江云》题曰‘西湖清明’是邂逅之始,此则别后第一个清明也。‘楼前绿暗分携路’,此时觉翁当仍寓西湖。风雨新晴,非一日间事。除了风雨,即是新晴,盖云我只如此度日。扫林亭,犹望其还赏,则无聊消遣。见秋千而思纤手,因蜂扑而念香凝,纯是痴望神理。‘双鸳不到’,犹望其到;‘一夜苔生’,踪迹全无,则惟日日惆怅而已”(《海绡说词》)。这段话对理解本词十分有帮助,且可信。正因为是分别后第一个清明,所以思念之情更加刻骨铭心,而且还幻想着情人能再度前来,所以思极念极,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精神也就倍感痛苦。该词以情真、境新、语雅而深受读者的赏识,陈廷焯说:“情深而语极纯雅,语中高境也”(《白雨斋词话》)。

吴文英
吴文英(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号觉翁。四明(浙江宁波市)人。终生不仕。曾在江苏、浙江一带当幕僚。他的词上承温庭筠,近师周邦彦,在辛弃疾、姜夔词之外,自成一格。他的词注重音律,长于炼字。雕琢工丽。张炎《词源》说他的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拆碎下来,不成片段”。而尹焕《花庵词选引》则认为“求词于吾宋,前有清真,后有梦窗”。吴词多写个人的身世之感,较少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在艺术技巧方面有独到之处。词作有《梦窗词甲乙丙丁稿》四卷。
猜您喜欢
黄浦

[元代] 顾从礼

黄浦滩头微雨晴,龙华渡口晚潮生。
行人夜泊应无语,试听吴歌矣乃声。

江上渔者

[宋代]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江南春(江南春绝句)

[唐代]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游镜泊湖

[近现代] 董必武

泛舟南北两湖头,到处青幽不用求。
水碧山青宜入画,游人欣赏愿勾留。

将至韶州先寄张端公使君借图经

[唐代] 韩愈

曲江山水闻来久,恐不知名访倍难。
愿借图经将入界,每逢佳处便开看。

春夜喜雨

[唐代]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咏史

[唐代] 高适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四时田园杂兴

[宋代] 范成大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二妃庙

[唐代] 高骈

帝舜南巡竟不还,二妃幽怨水云间。
当时珠泪知多少,直到于今竹尚斑。

无题

[清代] 顾炎武

丰碑遥见炳奎题,尚忆先朝宠日殚。
世有国人供洒扫,每勤词客驻轮蹄。
九河水壮龙狐出,十二城荒向鹤栖。
下马一为郯子问,中原云鸟正凄迷。